编者按:
就业是民生之本,发展之源。为强化稳就业举措,落实保居民就业任务,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《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提出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,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,实施包容审慎监管,加快推动网络零售、移动出行、线上教育培训、互联网医疗、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,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。
近日,《东莞日报》就此展开讨论,并采访了我院副院长、副教授卢晶亮。他表示,除了要鼓励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中小企业,还应该鼓励企业积极拥抱“互联网+”。网络直播的蓬勃发展,说明东莞在这方面可供拓展的空间还很大。
以下节取《东莞日报》报道原文:
新增市场主体有更强的就业潜力
东莞日报:上半年,在东莞市场主体增加的过程中,新产业、新业态也蓬勃发展,许多企业呈现出技术、人才密集的特点。这类市场主体在吸纳就业方面潜力如何?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,如何激发这一类市场主体创造新型就业岗位的积极性?
卢晶亮:就业既要看总量,也要看结构。技术、人才密集型市场主体需要的人力资源和传统企业不一样,它们更多需要技术、运营、研发、管理方面的人才,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职业技能。通常而言,技术、人才密集型市场主体对就业的贡献率会比传统制造业更高。这些市场主体可以提供大量新型职位,而要把企业的新型人才留住,还需要完善教育、医疗、住房等系列配套措施。除此之外,可以继续积极探索“校企合作”的模式,为全国各地的院校与东莞企业牵线搭桥,推介东莞的人才政策和就业优势。
发挥新型岗位开拓内销的优势
东莞日报:上半年,直播带货如火如荼,创造了带货主播等众多新的就业岗位,另外,疫情期间网课大火,线上教育颇受欢迎,也创造了许多网课老师的职位。类似这种新型岗位,应该如何看待?如何加大保障支持力度?
卢晶亮:疫情之下涌现的新型就业岗位,对东莞未来的发展很有启示。这些新型就业岗位本质上都是互联网经济的馈赠,东莞本身具有强大的工业制造基础,如果能配合“互联网+”的平台和渠道,加快跨境电商和网络营销建设,会进一步打开东莞工业的内销市场和“一带一路”等国外市场。保障支持这些新型就业岗位,需要帮助企业积极对接平台,多措并举降低平台所收取的服务费、中介费,从而使东莞企业乐于拥抱新变化,开创新岗位。
培育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土壤
东莞日报:东莞拥有众多中小企业,它们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。那么,应该如何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,让中小企业培育更多新的就业形态,吸纳更多就业?
卢晶亮:东莞是一座制造业名城,而中小企业是东莞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。今年上半年,疫情对东莞中小企业的冲击很大,使它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。在这种情况下,除了要鼓励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中小企业,还应该鼓励企业积极拥抱“互联网+”。线上卖货和网络直播的蓬勃发展,说明东莞在这方面可供拓展的空间还很大。此外,还要做好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,在实际经济运行中,中小企业更容易在资金链上出问题,尤其需要降低融资成本,加大信贷支持力度,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、断贷、压贷。